深度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深度】我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模式研究
当前,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进入深水区。互联网在制造业应用中的技术辅助工具和信息分享渠道角色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以互联网为核心生产力和创新要素的制造业新形态正在加速形成,贯穿制造全过程、产品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的模式创新全面铺开,为促进制造业新旧动能转换、新旧体系迭代更替提供了内在动力。
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动力机制
与蒸汽、电力相比,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带给人类经济社会的颠覆与创造、裂变与融合的影响更为深远,其在推动全球科技进步、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中的生产力作用日益突显。一方面,随着芯片处理、先进计算、高速互联、高端存储等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互联网在不同行业领域应用融合的成熟度不断加深,不仅促进了生产、交易、流通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大幅提升,也增强了互联网自身的粘性,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探索了可依赖的路径。另一方面,技术正在从单点突破向群体创新演进,信息技术与材料技术、能源技术、生物技术共同构建形成高技术群,释放出1+1>2的叠加效应,催生了融合性、颠覆性的新型制造技术,如增材制造(3D)、虚拟仿真、人机交互等,成为重塑制造形态、变革制造模式的关键。
国际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结构和产业分工格局持续深度调整。发达国家争相实施“再工业化”或 “制造业回归”战略,把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上升至国家战略地位,作为新形势下争夺国际产业竞争主动权的重大举措。面对多重挤压,我国制造业迫切需要实施制造业与互联网并行、融合的双轮驱动策略,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在全球价值链体系和产业分工格局中抢占优势地位。
凭借低成本要素和大规模资本投入,以及日益增长的消费水平、活跃的外需市场,我国制造业发展成就斐然,2010年跃居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但是,受短期利益驱使,制造业投资大量流向地产、资本市场;伴随着人均GDP的持续上升,制造业劳动力成本和运营成本不断上涨,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报告指出,中国制造成本正在接近美国平均水平,两者之间制造成本指数仅有4点之差,这意味着“中国制造”密集型要素竞争力已经不复存在;同时,受世界经济疲软影响,制造业出口贸易动力不足,出口增速已由两位数降至一位数、甚至是负增长……种种迹象表明,“三驾马车”驱动力在持续减弱,对制造业增长方式从传统的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的呼吁日趋高涨,即构建以先进技术生产力为核心的高质量、高效率增长模式,这要求制造企业更加注重充分利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
123456下一页>
- 上一篇:北京工厂灯车间照明代理商
- 下一篇:环保装备产业今年增长20以上